什麼是雲端 SIEM?

雲端 SIEM (安全性資訊與事件管理),也稱為 SIEM-as-a-Service 或 SIEM SaaS,是一種解決方案,可提供分散式環境中工作負載的可視性,並可進行即時監控、分析和異常警示,以識別威脅並加速事件回應。

雲端 SIEM 解決方案可透過統一的雲端儀表板,監控來自端點裝置和網路等多種來源的日誌資料。與傳統 SIEM 工具相比,雲端 SIEM 解決方案在管理不同環境的威脅偵測和收集 時,可提供多項網路安全優勢。

 

為何使用雲端 SIEM?

雲端 SIEM 可協助內部安全性團隊自動收集、監控及分析來自任何地點的資料。它可協助安全性團隊防禦網路攻擊,包括 MITRE ATT&CK 框架中指出的已知威脅。

由於大多數組織的工作團隊和關鍵工作負載都在傳統內部部署的範圍之外,因此這項功能至關重要。雲端 SIEM 也支援與其他安全作業工具的整合,允許它們擷取更多資料,以獲得更廣泛的可觀測性。雲端 SIEM 本身的擴充性可讓這些系統收集和相關性大量資料,以辨識潛在的安全事故。

雲端 SIEM 的其他優點包括以下幾點:

  • 彈性:雲端 SIEM 解決方案可讓組織動態調整容量,而非預估未來的資源需求,這往往會造成資源短缺或過剩的情況。
  • 所需的專業知識和人員較少:雲端 SIEM 解決方案的設計易於實作、使用和維護,可降低支援所需的專業水準和人員數量。
  • 成本效益:雲端 SIEM 不需要複雜、資源密集且成本高昂的維護工作,避免了內部部署 SIEM 所帶來的資本支出。
  • 快速部署:相較於傳統的內部部署系統,安全性團隊可以更快速地自訂及部署雲端 SIEM 解決方案。
  • 恢復力:雲端 SIEM 在受管理的環境中運作,具有自動備份和復原功能,通常會部署在多重地點以達到備援功能。
  • 具備所有安全性和事件日誌資料的統一系統:安全性團隊可以從統一的系統監控所有實體和虛擬系統,實現即時警示、偵測規則更新、風險評估和合規性稽核報告。

 

SIEM 如何與雲端環境和 SaaS 應用程式互動

SIEM 系統透過與雲端服務供應商和 SaaS 平台的 API 整合,收集日誌並將其規範化,從而提升雲端環境和 SaaS 應用程式的安全性。他們使用先進的分析和威脅情報偵測異常和潛在威脅,同時將不同來源的事件相關性。

自動化的事件回應以及與 SOAR 平台的 整合,可快速緩解威脅。SIEM 也提供詳細的報告和稽核追蹤,以確保符合監管需求,提供組織整個 IT 環境的統一安全檢視。

 

雲端 SIEM 核心特色與功能

雲端 SIEM 核心特色與功能

 

雲端 SIEM 部署模式

部署雲端 SIEM 有幾種模式可供選擇,最佳化的選擇取決於安全性團隊的能力、需求、資源,以及對於責任、資本支出和資料控制的偏好。檢視下列選項,以衡量最適合的方案。

客戶部署雲端 SIEM 模式

客戶部署模式屬於基礎設施即服務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類別,通常用來作為完全採用雲端解決方案前的臨時步驟。想要高度資料控制,並有資源負擔虛擬化以外基礎架構的成本和責任的組織會使用。

雲端託管 SIEM 模式

這種單一租戶模式需要較少的資本支出和安全性團隊的支援。廠商透過雲端提供並管理硬體與軟體,提供客戶部署解決方案的大部分控制與安全性,但由於缺乏大規模經濟,成本相對較高。

雲端原生 SIEM 模型

提供完整 SaaS 解決方案的多租戶模式。此模式提供雲端 SIEM 實作的所有優點,由供應商提供所有硬體、軟體和支援架構。組織擁有自己的儀表板和使用者介面,但後端元件是共用的,可降低成本。雲端原生 SIEM 供應商利用開箱即預先設定的關鍵工具建立核心功能。

雲端 SIEM 即管理服務

雲端 SIEM 也是全方位服務解決方案,由管理服務供應商處理系統運作的各個層面。此模式可免除組織自行營運安全作業中心 (SOC),由遠端或內部管理安全作業流程。

 

內部部署 vs. 雲端 SIEM 部署

就像所有的技術一樣,正確的部署模式取決於組織的安全性作業需求、預算,以及安全性團隊的能力與技能。

選擇內部部署 SIEM 的組織特徵

  • 組織的網路安全勢態需要高度的自主性、控制性和彈性。
  • 優先處理資料隱私,以符合嚴格的合規性和法律需求
  • 希望能夠自訂及微調 SIEM

選擇雲端 SIEM 的組織特徵

  • 高度依賴雲端作業
  • 希望能夠與其他雲端系統無縫整合
  • 需要高度的可擴充性及存取性
  • 尋求雲端 SIEM 的部署與管理簡易性

 

實作雲端 SIEM 的關鍵步驟

成功部署雲端 SIEM 需要謹慎的規劃與執行。實作雲端 SIEM 必須採取關鍵步驟,確保組織能有效利用其功能,同時解決潛在的挑戰。這些步驟建立了一個強大、可擴充且有效率的雲端 SIEM 解決方案,專為您的安全需求量身打造。

#1: 瞭解當前環境

首先收集所有 (雲端和內部部署) 的相關資訊、目前的安全分析涵蓋範圍,以及可用來支援專案的技術資源 (即系統和人員)。評估員工相對於雲端 SIEM 部署和持續管理需求的技能,以及技術資源,例如頻寬。

#2: 使用個案的確定與優先順序排序

辨識傳統 SIEM 或其他安全工具所涵蓋的目前使用個案。然後,應該考慮其他的使用個案。

#3: 評估雲端 SIEM 解決方案

考慮可用的雲端 SIEM 解決方案和部署模式。將每個解決方案的功能與組織的特定需求和能力對應。注意雲端 SIEM 如何符合 。

#4: 定義目標

定義衡量標準,以量化各實作階段特定目標的結果。這對於如期實作、發現問題以及最佳化系統和流程至關重要。

#5: 建立營運流程與角色

在開始雲端 SIEM 部署之前,應先確定流程和角色。這應該包括支援實作的功能,以及管理和維護雲端 SIEM 解決方案所需的持續支援角色和流程。政策和偵測規則應在此步驟更新和建立。

#6: 訓練團隊

為使用雲端 SIEM 的安全性團隊安排正式訓練。以各種形式提供培訓,使其引人入勝,並最佳化到每一位成員。這可能包括實驗室實作、閱讀資料、影片和詢問專家課程。

#7: 部署和測試雲端 SIEM

部署的具體步驟會依據所選擇的模式而有所不同,但流程應該在開始之前闡明並告知安全性團隊。系統啟用後,應測試關鍵用例,以主動找出錯誤並確保最佳化效能。

Expedition 測試架構應涵蓋主要功能的驗證,以及威脅偵測、警報產生與警報情境化的效能與準確性,以加速事件回應。

#8: 建立審核與更新程序

實作後,應定期檢討績效指標和運作功能,以保持政策和規則的更新和最佳化。此外,還應密切監控效能,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量可能會逐漸減少。此外,應使用新的或改良的第三方威脅情報,以改善安全事件的偵測。

 

雲端 SIEM 的挑戰

雖然雲端 SIEM 具備許多優點,例如可擴充性及即時威脅偵測,但組織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然而,適當的規劃和正確的策略可以有效管理這些挑戰。

資料安全疑慮

組織可能會擔心敏感資料在雲端的安全性。為解決這個問題,聲譽良好的雲端 SIEM 供應商會實作強大的加密協定,並遵守嚴格的安全標準以保護資料。

整合的複雜性

雲端 SIEM 與現有系統的整合可能很複雜。選擇具有全面支援和明確整合指引的解決方案,可以簡化這個過程,並確保無縫部署。

威脅形勢不斷演變

不斷演變的威脅形勢可能對雲端 SIEM 解決方案造成挑戰。不過,利用機器學習和威脅情報的定期更新,可以讓系統領先新興威脅。

成本管理

有些組織可能會擔心初期的部署成本。選擇可擴充的隨用隨付模式有助於有效管理成本,確保您只需為使用的資源付費。

儘管存在潛在的挑戰,但雲端 SIEM 技術的不斷地進步,以及對業界最佳實務的堅持,大大地減輕了這些問題。雖然初期會遇到一些障礙,但雲端 SIEM 的長期效益遠遠超過這些挑戰。採用雲端 SIEM 的組織可享有強化的安全可視性、改善的事件回應時間,以及更佳的合規性,最終打造出更安全、更具彈性的 IT 環境。

 

雲端原生 SIEM 解決方案的注意事項

實作雲端原生 SIEM 時,請考慮這些成功因素:

  • 頻寬:確保您的 組織有足夠的頻寬來處理大量的日誌和介面。
  • 費用:瞭解初始定價,以及隨著資料量成長的未來成本。
  • 資料控制:根據部署模式,評估對資料的控制程度。
  • 網路可靠性:確保資料來源與雲端 SIEM 之間的網路連線穩定可靠。
  • 監管與法律合規性:遵守各種與敏感資料相關的法規,包括資料主權、保護及隱私權規則。

 

雲端 SIEM 常見問題集

雲端 SIEM 使用許多安全措施來保護資料。加密方法和通訊協定可在資料靜止(如進階加密標準或 AES)和傳輸(如傳輸層安全性或 TLS)時保護資料。雲端 SIEM 的其他重要安全控制包括資料遺失保護 (DLP) 以及身分與存取管理 (IAM)。
雲端 SIEM 解決方案以多種方式從裝置收集資料,包括在每個裝置上安裝代理程式、使用網路通訊協定或 API 呼叫直接連接到裝置、從儲存中存取日誌檔案,或使用串流通訊協定 (例如 SNMP、Netflow 或 IPFIX)。

CISO 和安全性團隊正以延伸安全性智慧與自動化管理 (XSIAM) 取代傳統和雲端 SIEM 系統。此方法統一並自動化 SIEM 功能和其他 SOC 功能,讓分析師能專注於需要人類智慧的任務。

透過 XSIAM 提供的主要整合功能包括傳統 SIEM 與雲端 SIEM 功能、延伸偵測與回應 (XDR)、端點保護、身分威脅偵測與回應 (ITDR)、攻擊面管理 (ASM)、 安全協調、自動化與回應 (SOAR)、雲端偵測與回應 (CDR) 以及合規性管理與報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