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團隊經常面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威脅,從勒索軟體和網路間諜到無檔案攻擊和破壞性的數據洩露等等。不過,最讓許多安全分析師頭疼的並非是層出不窮地登上媒體頭條新聞的各種風險,而是每天都必須處理許多令人感到挫折的重複性工作,同時還要進行事件分類並嘗試解決永無止境的待處理警示。
保護組織的網路需要快速採用全新的創新安全技術,讓各方面的水準都足以跟攻擊者所採用的規模、手段與靈活度旗鼓相當。現在所採用的做法需要評估、部署與運用來自多家供應商的互相孤立的功能,這為網路防禦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 • 快速使用全新安全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攻擊者會持續進行創新,各組織必須能夠以高度靈活的自動化方式快速評估與部署新功能,以便偵測及防禦網路攻擊,而無需部署需要購買 (資本費用) 與管理 (營運成本) 的全新基礎架構。 • 增加工作流程的複雜度:組織必須結合幾十項產品,才能支援威脅辨識、分析、防禦以及緩解等各種使用案例。各款新產品的部署都會增加複雜度、妨礙自動化,並對已經相當有限的人力資源增添負擔,導致安全成果大打折扣。 • 數據來源不足:即便是最好的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技術,都需要仰賴大量的數據、遙測回饋以及威脅情報,才能對他們的分析引擎進行訓練。現在,取得大量的客戶數據仍然相當困難,或是數據可能不夠完整。從多個來源一點一點取得數據,對開發人員與客戶來說都會讓事情更加麻煩,讓已然相當有限的資源增添額外負擔。工作流程的片段化、冗餘的基礎架構以及不同系統間的數據缺乏關聯性,都讓安全措施的成果受限。我們必須推出徹頭徹尾的全新方式,來打造、傳遞並使用來自任何供應商的創新安全產品,而不增添額外的複雜度或基礎架構。
顯示第 61 個至第 61 個,共 61 個
白皮書
十大公有雲安全性建議
自 2000 年代初期起,網際網路首度出現爆炸性成長時,移轉至公有雲是最 大的運算典範轉移。根據 451 Group® 的說法,企業的 IT 主管預期在 2018 年 前,約會有 60% 的運算工作負載會在雲端執行。1更好的靈活度與擴充能力、 更高的效能以及更快速地存取創新技術的能力,全都能夠幫助組織獲得競爭 優勢。
顯示第 61 個至第 61 個,共 61 個